范贞律师咨询热线:

13910140617
您当前的位置:范贞医疗纠纷法律服务网 >> 医疗纠纷案例

医疗纠纷案例

CASE OF MEDICAL DISPUTE

肝癌误诊:某附属医院将肝癌误诊为血管瘤致患者死亡医院承担次要责任
2017-06-10 20:31:35阅读:7270次

范贞律师代理案件,原创,未经允许,禁止使用。13910140617 非法转载,将诉诸法律 


案件事实经过
:2010年3月29日患者在被告医院体检,根据干部体格检查表记录,B超检查“1、肝右叶囊肿直径2.3*2.0cm;2、双肾多发囊肿…胆胰脾盆腔未见异常”其他化验检查包括AFP、CEA、肝功能等均正常。

2010年11月1日进行B超检查,肝左外叶实质内发现5.2*4.1cm的低回声团,边界清楚,内部回声欠均匀。肝右叶探及3. 2*2.3cm无回声团。超声提示:肝囊肿,肝实质内低回声团,建议进一步检查。当天在被告处进行肝胆CT增强扫描检查,印象“肝左叶略低密度占位病变,考虑为血管瘤可能性大。肝左右叶囊性低密度病变,考虑为囊肿。两侧肾脏多发囊肿”。

2010年12月27日至2011年1月6日因“腔隙性脑梗塞”在被告处住院,期间于2010年12月29日检查腹部B超显示,肝左外叶实质内探及5.6*3.4*4.7cm实性低回声团块,边界清楚,形态规则,略向肝外突出,内部回声不均匀。CDFI检查其内及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…超声提示:肝左外叶实性团块:考虑肝血管瘤可能性大…”。

2011年4月18日腹部B超显示,肝左外叶实质内探及大小约7.7*5.4cm低回声团块,边界欠清楚,内部回声不均匀…超声提示: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…。

患者2011年5月中旬左右出现上腹部疼痛,5月23日在被告处门诊行胃镜检查诊断“糜烂性胃炎”,给予对症治疗症状自觉加重,仅能向右侧蜷曲卧位,疼痛影响睡眠,于5月26日在被告处进行腹部磁共振检查,见肝左叶病灶大小约7.0*9.2*4.8cm,增强后动态各期逐渐向中心强化。印象肝左叶占位性病变,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…。

由于症状无缓解,于2011年6月1日在被告处住院,入院当天肝胆CT增强扫描检查,印象“肝左叶略低密度占位病变,病变较2010-11-1显著增大;腹膜后淋巴结肿大;肝左叶内侧段小圆形略低密度病变。6月2日腹部B超显示,肝左叶实质内探及大小约9.1*7.6cm的稍低回声团块,边界不清楚,内部回声不均匀。该低回声团前方还可探及大小约2.0*2.0cm低回声团,边界欠清楚,内部回声不均匀,突出于肝表面…超声提示: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…腹腔内低回声结节:淋巴结。6月3日腹部PET CT检查,提示“肝左叶占位,代谢异常活跃,中心坏死,符合恶性表现,伴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,肝内转移”。术前检查CEA和CA199,均明显升高。于6月12日进行左半肝切除手术,术中见肝脏、腹腔广泛转移,行姑息手术减轻疼痛症状。病理为肝左叶胆管细胞癌。术后6月28日出院即转入解放军302医院消融治疗,并于7月18日出院。

因出现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于7月19日再次到被告处住院,虽经对症治疗,病情逐渐加重,于8月25日17时死亡。

范贞律师代理案件,原创,未经允许,禁止使用。13910140617 非法转载,将诉诸法律

范贞律师认为医院存在的医疗过错:
一、2010年3月29日在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体检,当时B超检查“1、肝右叶囊肿直径2.3*2.0cm;2、双肾多发囊肿…胆胰脾盆腔未见异常”其他化验检查包括AFP、CEA、肝功能等均正常。说明当时没有左肝肿瘤。

二、2010年11月1日进行B超检查,肝左外叶实质内发现5.2*4.1cm的低回声团,边界清楚,内部回声欠均匀。超声提示:肝实质内低回声团,建议进一步检查。2010年11月1日肝胆CT增强扫描检查,印象“肝左叶略低密度占位病变,考虑为血管瘤可能性大”。 当时医院错误表现为:
    1、在7个月内左肝长出4厘米的肿块,应该首先考虑恶性肿瘤,医院没有考虑患者病史。
    2、CT增强扫描检查医院误诊:CT影像片,肝左叶平扫约4厘米低密度病灶;增强扫描:动脉期边缘强化,中心强化不明显;延迟扫描没有进一步向心强化。不符合血管瘤CT的影像改变。
    3、2010年11月1日医院发现患者左肝4厘米占位病变后,没有检查肿瘤标志物。

三、2010年12月29日腹部B超显示“肝左外叶实质内探及5.6*3.4*4.7cm实性低回声团块…略向肝外突出…CDFI检查其内及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,超声提示:肝左外叶实性团块:考虑肝血管瘤可能性大…”,存在以下过错:
   1、从2010年11月1日到12月29日的2个月时间内,病灶增大明显,从5.2*4.1cm增加到5.6*4.7cm,同时导致肝脏形态改变“略向肝外突出”。超声存在误诊。
   2、如果结合2010年3月29日体检左肝无占位病变的超声检查结果,应该怀疑恶性。
   3、没有进行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,没有请消化科会诊(当时因为脑梗死住神经内科病房。)。

四、2011年4月18日腹部B超显示,肝左外叶实质内探及大小约7.7*5.4cm低回声团块,该病变较2010年12月29日腹部B超显示5.6*3.4*4.7cm明显增大。医院再次误诊为肝血管瘤。

五、2011年5月26日腹部磁共振检查肝左叶占位性病变,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,同样存在影像学误诊。

范贞律师代理案件,原创,未经允许,禁止使用。13910140617 非法转载,将诉诸法律
2012年8月医疗过错鉴定,鉴定意见分析说明:
1、上述文证资料证实,被鉴定人于2010年3月29日至2011年8月25日先后多次在被告医院进行体检或因病病住院检查治疗。2010年3月29日B超示:肝胆胰脾盆腔未见异常;同年11月1日腹部CT检查提示:肝左叶略低密度占位病变,考虑为血管瘤可能性大,肝左右叶囊性低密度病变,考虑为囊肿。2010年12月29日因“腔隙性脑梗塞”住院期间行腹部B超提示:肝左外叶实性团块,考虑肝血管瘤可能性大,肝囊肿;2011年4月18日腹部B超提示: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,肝囊肿;2011年5月26日行磁共振肝胆脾平扫+增强检查,印象:肝左叶占位性病变,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。2011年6月1日以“肝左叶占位性病变’’住院治疗,于2011年6月12日在全麻下行左半肝切除术,经病理诊断为:肝左叶胆管细胞癌。住院至2 01 1年6月2 8日出院,2 01 1年7月1 8日再次住院至2011年8月25日去世。

2、肝胆管癌是肝癌分型的一种腺癌,来自胆管上皮。以60~70岁老年人多见,发病率男女相近。胆管癌较肝细胞癌少见。其诊断方法为:1)超声显像;2)CT扫描;3)磁共振成像(MRI);4)肝血管造影;5)x线检查;6)肝穿刺活检等1 0余种方法。为达到诊断目的,各种诊断方法综合应用并分步进行。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其诊断有赖于肝功能、B超、核素扫描、CT、MRI、甚或肝动脉造影等项的系列检查。血管瘤的CT表现有特征性,平扫时均为低密度占位,界限清晰,可呈分叶状;增强后早期即在病变周围出现强化晕环,延迟期造影剂呈向心性弥散。

被鉴定人于2010年3月29日在院方体检时未发现左肝有异常。虽然临床B超、CT或MRI不能发现肝占位的情况甚为多见,但是,据2010年11月1日腹部CT检查所见,已不是典型血管瘤影像学的特征。

3、院方存在以下不足:
①被鉴定人于2010年11月1日行腹部B超检查显示5.2cm×4.1cm的低回声团,当天腹部CT检查所见:肝左叶外侧段近隔顶部见大小约2.68cm×3.92cm略低密度影,形态欠规则,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边缘结节状强化,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变范围逐渐缩小.当时CT显示动脉期该病灶周边强化,延迟期未向中心逐渐强化,不是典型血管瘤影像学特征。院方考虑为血管瘤可能性大的依据不足,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,应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
(2)2011年5月26日行磁共振肝胆脾平扫+增强检查所见肝左叶病灶大小约7.0cm×9.2cm×4.8cm,肝左叶病变于动态各期呈逐渐向中心强化,肝左叶病灶混杂信号,其周边有小病灶,肝左静脉有侵犯,其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较为明显,院方考虑为血管瘤可能性大与实际病变不相符。

综上所述医院在对患者的诊疗行为中存有一定的医疗过失,该过失与患者的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,但是,肝胆管癌临床较为少见,与肝血管瘤均为肝内管腔瘤,早期难以鉴别.肝胆管癌为恶性肿瘤,该病发展迅速、治疗困难,预后较差、即使院方及时诊断治疗,也不易完全避免其死亡。因此,院方的过失在其死亡后果中仅起次要作用。鉴定意见:医院在对被鉴定人的诊疗行为中存有一定的过失,该过失与患者死亡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.

律师手记
本案患者查体即在该医院,由于误诊,一步步导致患者癌症晚期不治身亡。本案海淀法院判决医院承担次要责任。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属于技术性的判断失误,只有提高医疗技术水平,才能不免医疗纠纷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