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贞律师咨询热线:

13910140617
您当前的位置:范贞医疗纠纷法律服务网 >> 医疗纠纷常识介绍

医疗纠纷常识介绍

新冠肺炎方案忽视的大便情况,或能挽救重症患者生命
2020-01-29 18:56:45阅读:6140次

范 贞原创

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截止1月28日确诊5974例、重症1239例、累计死亡132例,这些重症和死亡的病例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。

随着疫情进展,笔者发现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四版)》(以下简称“诊疗方案”)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:大便。而患者大便情况可能和预后有较大关系。


一、“诊疗方案”揭示患者消化变化


在“诊疗方案”的“诊断标准”和“临床分型”并无患者消化情况的描述。而在“(四)中医治疗”部分有大便变化情况。见下表:



临床治疗分期

消化情况变化

1

医学观察期

临床表现 1:乏力伴胃肠不适;临床表现 2:乏力伴发热

2

初期

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或无热,干咳,咽干,倦怠乏力,胸闷,脘痞,或呕恶,便溏。舌质淡或淡红,苔白腻,脉濡。

3

中期

临床表现: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,咳嗽痰少,或有黄痰,腹胀便秘。胸闷气促,咳嗽喘憋,动则气喘。舌质红,苔黄腻或黄燥,脉滑数。

4

重症期

临床表现:呼吸困难、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,伴神昏,烦躁,汗出肢冷,舌质紫暗,苔厚腻或燥,脉浮大无根。

5

恢复期

临床表现:气短、倦怠乏力、纳差呕、痞满,大便无力,便溏不爽,舌淡胖,苔白腻。

根据中医观察的临床表现,患者消化功能的改变伴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程的始终。这也与从患者家属反馈的病情一致。

二、消化功能改变能够影响肺部感染

肠道屏障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线,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肠道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与人体黏膜免疫系统相互协同维持肠道稳态,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具有重要作用。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几天饮食不规律、大便不畅就很容易咳嗽、感冒、咽喉发炎、皮肤长疖子等。


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出现胃肠不适,有可能是胃肠道功能不好引起免疫力降低后接触冠状病毒而感染。病变发展中期,由于食欲差、未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(如水果、蔬菜)导致便秘。便秘导致病原微生物以及肠道毒素吸收,延缓了肺部感染、发热等治疗效果,甚至病情恶化。


三、多吃蔬菜水果是改善胃肠道功能最简便办法

由于膳食纤维本身不被吸收,纤维素吸收肠腔水分增加粪便容量,增强排便能力。对于中、重期患者,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(如水果)摄入量,提供纤维素同时能够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。

中医比较重视消化系统症状给与汤药处理。单纯汤药由于没有增加患者膳食纤维进食量,并不能充分解决便秘。中重症患者通常在ICU,而ICU一般不提供饮食方面的支持,因此ICU充分增加患者新鲜水果摄入解决患者便秘,可能是提高重症患者疗效、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措施。

鉴于ICU的特殊性,可用豆浆机将新鲜水果打成汁(切记应当含渣,否则没有纤维素)供患者使用。


四、重视消化功能的检查和治疗


“诊疗方案”患者病情监测血常规、尿常规、CRP、生化指标、凝血功能等,但是不含大便常规(或便秘根本没有大便)。这也说明肺部感染诊疗忽视消化道情况。
作为易感人群的老年人通常存在便秘情况,加之ICU目前并不关注患者消化道情况,可能是老年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。
重型病例的治疗中包含“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,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,预防继发细菌感染”的表述,但是没有摄入足量膳食纤维而单纯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疗效值得商榷。
由于官方通报中没有提及大便的病毒含量,鉴于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,猜测可能大便中病毒含量较高。
强调科学防治,尽量减少重症患者死亡,是大家心手相牵、共克时艰的重要一环。